第2208章 新义利说-《三国小霸王》
第(2/3)页
趁热打铁,陆康邀请孙策与郡学的师生座谈。
孙策欣然答应。他今天到郡学来就是给陆康和吴郡郡学堂面子。不管怎么说,吴郡是他的本郡,也是江东的都会,是他的根基所在,理当有所照顾。
得到孙策的同意,陆康立刻请孙策下楼,登上讲堂。得知孙策要来的那一刻,他就有此想法,召集了所有的师生听讲。当初孙策在南阳讲武堂开讲,讨论士的三重境界,并由蔡琰主笔,留下《士论》一篇鸿文,至今传为佳话。现在孙策到了吴郡,自然也要做一篇大文章,才能彰显孙吴凤鸣之地的风采。
郡学的堂上阶下坐得满满的,人满为患,除了郡学的师生,还有一些听到消息的木学堂、讲武堂、政务堂的师生,院子里坐不下,连墙头上都坐满了。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,倒是不拘一格,争奇斗艳。墙角有两人争立足之地,一个身着劲装的如花少女,一个是身着儒衫的白发老翁,各操吴音,你一言,我一语,少女嗓音清脆,吐字如珠落玉盘,快如急雨,老叟音质低沉,似古琴散音,不紧不慢,从容不迫,如同祖孙对唱,别有一番风味。一旁看热闹的大声叫好,浑然不怕事大。
见陆康引着孙策现身,堂上堂下顿时安静下来,就连吵架的少女和老翁都停了,互相瞪了一眼,勉为其难的分享了立足之地。
陆康首先介绍了几个教师和优秀学生,然后向众人解说了刚刚在楼上与孙策的对话,尤其是有关严浮调的部分更是巨细靡遗,活灵活现,令人身临其境,倒是让孙策有些意外,没看出来陆康还有说书的本事,后世起源于吴地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,风靡一时,看来是有原因的。
得知孙策刚刚折服了严浮调,郡学的师生喜形于色。这段时间,他们被严浮调打击得不轻,不少人准备在孙策来时告严浮调的黑状,只是还没等他们出手,孙策只言片语就将嚣张的严浮调镇住了,简直大快人心,对孙策的好感顿时提升了几个层次。
席间,不免有人又问起孙策对浮屠道的印象。孙策大致解释了一下,但他没有局限于佛学,而是顺势说起了希腊、罗马。他对郡学的师生说,大概在与老子、孔子相当的时代,更远的西方也出现了几位贤者,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。这些学说与中原学问各有千秋,都值得好好研究。做学问就应当如蜜蜂采花酿蜜,取百家之长,成一家之言,只有如此,学问才能日日新。总在前人划的圈子里打转是不会有出息的。
孙策慷慨激昂地说,尊师重道并不是对前贤亦步亦趋,而是站在前贤的基础上,有新的发现,敢于见前贤所未见,言前贤所未言,将前贤的思想、学说去芜存菁,发扬光大。只有如此,将来我们走出去的时候,才能走得更远,更稳。我们不是征伐,而是传播文明。就像我们的巨型抛石机一样,那不仅仅是一件威力巨大的武器,更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。
师生们群情激动,齐声喝彩。
群嘲完了浮屠道,陆康引入正题,号召诸生向孙策请问。几个年长的教师互相谦让,不肯首先发问。陆康眼神一扫,堂上一个少年儒生起身,向孙策躬身施礼。
“吴郡顾劭,字孝则,敢请大王阐发义利。”
孙策心领神会。陆康关于义利的新学说那么复杂周密,自然是准备了很久的,他刚才没有正面回答,也就是想等到现在当众宣讲。顾劭是顾雍长子,是陆康的外孙,也是郡学的优等毕业生,一年前从郡学毕业,现在政务堂学习,师从祭酒黄琬,深得黄琬欣赏。由他首先发问,自然也是陆康安排好的。
这种扬名立万的机会自然要留给吴郡的青年才俊。
孙策含笑点头,缓声道:“方才听陆公说义利,意犹未尽,正当与诸君切磋。不过孤本武者,读书有限,怕是不能像陆公一样引经据典,文采斐然,浅陋之处还望诸君莫笑。”
陆康抚着胡须,朗声笑道:“大王谦虚了,老臣无地自容。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所论者道也,书与言皆是枝末。大王虽不擅经籍,却能直指道之本原,非老臣能及。我郡学师生平日里诵读经籍,潜心向学,今日正欲闻大王武者之言,摧锋折锐,直指要害,击破藩篱,以期有所进益,开一新天地。”
“然!”众人再次喝采。
“惭愧,惭愧。”孙策拱手四顾,含笑道:“诸君期望太厚,孤可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比当年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还要紧张些。”
众人再次大笑。有人高声喊道:“河北伧夫,如何当得我江东精锐。大王今日所对皆是江东才俊,自当比官渡时更用心方可。”
孙策忍俊不笑。江东子弟如今很狂啊,简直是目无余子。这还是看在王后出自汝南袁氏的份上,要不然骂的就不仅是河北人,豫州人也要躺qiāng。
笑了一阵,孙策转身顾劭。“敢问孝则,义与利孰为本?”
顾劭倒是坦然,脱口而出。“利为本。人非利不存,家非利不兴,国非利不强。”
孙策赞赏地点点头。“义于利何如?”
“义者,于利有所别,合于义者,乃是公利、大利,义之利。不合于义者,乃是小利、私利,不义之利。君子当取义之利,舍不义之利。”
孙策转向四周。“诸君有异议否?”
众人互相看看,各自摇头,有人出声表示赞同顾劭的意见。这也正常,顾劭所说的本来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义利观,不管是不是儒生,都这个观点都不会有什么异议。
孙策摇摇头。“恕孤学识浅薄,不敢苟同。”
“请大王指教。”顾劭不卑不亢,拱手施礼,眼中却有几分兴奋。他不怕孙策有异议,就怕孙策没异议。有异议才有争论,有争论才能有所启迪,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。
“公私、大小,本是相对而言,不可截然而别,自然也不能凡大公则义,小私则不义。譬如吴郡顾氏,种族繁盛,户口数百。于国而言,顾氏是小是私。于你顾孝则而言,顾氏是大是公。那顾氏之利是公是私,是大是小?总不能说顾氏之利忽而义,忽而不义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