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530章 铁骑军雏形-《丰碑杨门》
第(1/3)页
杨七有没有算计野乞干泊,那只有杨七自己心里最清楚。
寇准也只是嘴上损一损杨七,其实他心里,对杨七的这种作法很赞赏。
依照大宋的惯例,淘汰下来的盔甲、兵器,基本上都被扔在仓库里等发霉。
而杨七能够变废为宝,并且还能借此敛财,在寇准看来,这是一种难得的本事。
至少,杨七能通过这种手段,降低自己麾下兵马装备更换所耗费的财力。
杨七如今也算是割据一方的大员,朝廷以后肯定不会再向杨七麾下的兵马投一文钱。
杨七想要养着麾下的兵马,就需要大量的钱财。
寇准之所以提出了筹建两府,主要原因是因为代州三州的读书人不多,其次也是为了削减官员数量,削减地方官府的开支。
他这么做,就是害怕杨七为了养自己麾下的兵马,向代州三州的百姓们横征暴敛。
不过,从杨七目前的表现来看,杨七似乎也没有向百姓们横征暴敛的想法。
有关于卖给野乞干泊装备的事情,只是一个小插曲。
寇准和杨七在这件事情上也没有继续聊下去。
他们两个人这一次会面的最主要的目的,还是为了筹建两府的事宜。
两个人商量的半天。
最终寇准发现杨七的想法,远比他要成熟一些,所以就认可的杨七有关于两府筹建的构想。
按照杨七的构想,两府筹建完毕以后,丰州会被以丰州城为心,一分为二。
一部分归于胜州,一部分归于代州。
而丰州城将会更名为丰城,成为沟通两府贸易的桥梁。
同时,丰城也会成为一个沟通党项、大宋、折杨两家,四方势力的一个贸易集中地。
确认了两府的势力划分以后。
杨七和寇准又相继商讨了两府的府衙的位置,以及升迁后两府的名称。
胜州由州升迁到了府以后,杨七准备将其命名为复兴府。
对此,寇准并没有异议。
但是在为代州由州升迁到了府的命名,两个人颤声了分歧。
杨七坚定的认为,“代州有一个大同军,那么以后就应该叫大同府。”
寇准头摇的像各拨浪鼓,嫌弃的说道:“代州还有雁门关呢,为什么不叫雁门府?再者说,真正的大同还在辽人手里,你把代州定名为大同府,你觉得合适吗?”
“没什么不合适的。我就是要借此告诉辽地的汉民,我们从没有忘记过他们。”
“你这有点儿戏了……”
“就这么定了,我是三州兵马大总管,这三州的事儿。我说了算。”
寇准怒气冲冲的瞪着杨七,“杨延嗣,你要不要脸,居然以权势压人。”
杨七嘿嘿一笑,道:“有一天,你骑到了我头上,你也可以以权势压我,我不介意。”
寇准气的别过头去,不想打理杨七。
杨七站起身,活动了一下因为久坐而僵硬的四肢,说道:“回头你就张榜出去,把具体的消息,告诉百姓们。我现在去胜州,监督他们把各大工坊都搬到这里。”
辞别了还在生闷气的寇准。
杨七跨上了马,领着彭湃,直奔复兴关。
从丰城到复兴关,骑马得四天才能赶到。
杨七和彭湃昼夜兼程,只用了三天就到了复兴关。
过去了半个月,复兴关又有所不同了。
复兴关的民夫虽然被杨七遣散了,但是仍有大量的人留在这里。
复兴步卒、农垦兵团,外加各大工坊的工匠和家眷们,加起来足有十五万的人。
因此,复兴关前可以说一日一变。
复兴关的关城,经历了战火的洗礼,已经有了几分真正的雄关的味道。
高大的城墙,戒备森严的东西两门。
城头上,战旗漂荡,将士们威风凛凛。
整个复兴关,再也没有了以前热闹的铸城场面,取而代之的是一袭肃杀气。
南北两侧的山头也变了一个模样。
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,已经被砍伐的光秃秃的。
在山阳面,布满这一根根低矮的树桩,些许的树桩上,还长出了翠绿的枝芽,它们在借助着树桩的养分,在茁壮成长。
虽然现在它们很渺小,也许一阵风都能吹断。
但是,迟早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。
山阴面,也就是被杨七定名为忠义山的一面,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墓碑,近四万多的墓碑,近四万多的忠魂,静悄悄的躺在此地,继续守护着复兴关。
在密密麻麻的墓园里,有些许身体残缺的人,扛着锄头,在墓碑的两侧种植上了松柏。
那一片整整齐齐的翠绿色,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。
当日,把战死在复兴关的将士们埋进了忠义山的时候,杨七就曾亲手在他题名的忠义山石碑前种植了两棵松柏。
如今,似乎被当成了一种传统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