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853章 儒释道-《丰碑杨门》
第(3/3)页
此后历朝历代的君主,皆以儒学为尊。
量才适用。
量的才能就是儒学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历朝历代选才的时候,皆以儒学的高低选才。
至于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理政的才能,反而不重要。
由此也出产了一批又一批的庸官,不作为的官员。
一个个只知道吟诗作赋,完全不知道如何勤政爱民。
而且还是每年每年的量产。
更让人气愤的是,没有比较,儒家一家独大,从而导致许多有心人,利用这个规则,不断的曲解圣贤之意,加注了一条又一条的枷锁在百姓们身上。
这让后来的学子们,变得更加的迂腐、刻板。
因为没有人去纠正这个错误,又或者想要纠正的人还没成长起来,就被扼杀到了萌芽里。
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停滞不前。
以至于当洋鬼子们冲进了这片土地以后,世人皆以效仿洋鬼子、学习洋鬼子为荣。
委实令人可悲,可叹。
好好的一个民族,愣是被一群腐儒们弄的乱七八糟。
就这,后世还有很多人为那些腐儒们吹嘘。
典型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。
当然了,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儒学在中原大地上扎根有多深。
以至于连彭湃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,都不得不为儒家多说了两句。
杨七之所以没有因为这个问题惩戒彭湃,就是因为他知道这并非彭湃一个人的想法。
而是绝大多数儒生的想法。
毕竟,彭湃在跟随杨七以前,也是一位儒生。
所以,杨七对儒家很头疼。
儒家本身的学说没有问题,儒家的学问也是杨七一直尊崇的。
只是儒家的学问,历经了上千年的锤炼,早已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,改的面目全非。
估计儒家圣贤们复生,看到了不肖子孙们对自己的言论的曲解,能被活活气死。
所以,儒家的问题,杨七必须要处理。
不处理儒家的问题。
大燕国纵然再强横,也有被腐蚀透的危险。
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儒家学说可以用,也可以成为教育后人的经典。
但是其中被曲解的意思,必须更正。
此外,儒家学说,绝不能成为大燕国考量官员的唯一标准。
反而,儒家学说只能成为大燕国考量官员品行、个人素养的一点。
在官员入选、考核、升迁途中,其作用绝对不能超过十分之一。
大燕国更侧重的,还是官员理政才能、管理才能、以及能否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等等这些方面才能。
文章做的再好,不能管理好百姓,不能带领百姓们发家致富。
要之何用?
朝廷,永远需要的是理政的人才,而不是一个个大文学家。
有一句俗语,杨七一直很喜欢。
那就是: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
杨七觉得,这句话,足以吊打任何考量官员升迁的标准。
这也是杨七对待儒家的态度。
只是,杨七没建立燕国以前,儒家一直游离在燕国之外,并没有人刻意的去提它。
这才让杨七偷偷摸摸的在西北四府搞了很多年自己心中的教育。
如今大燕国如日中天。
称霸这一片土地。
自然不可避免的就跟儒家撞上了。
杨七要减弱儒家对燕国政治的影响,几乎相当于跟全天下人为敌。
有人或许觉得这有些夸大。
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大
因为这个时候的读书人,有九成九都是儒家门生。
又因为读书人稀少的缘故,他们掌控了整个天下的喉舌。
任何杨七下发的旨意,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嘴,告知给百姓的。
有时候,他们只需要说错一个字,就能完全曲解圣旨的意思。
所以,杨七要削弱儒家对百姓们的影响,远远要比再打下一片燕国这么大的土地还要难。
有可能整个燕国,都要跟着他陪葬!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