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…………… 李洛安然无恙回到海东过年,崔秀宁很是高兴,却毫不意外。 她很了解李洛的性格,知道男人必归。 “我听说李平章被架空了,成了湖广官场的笑谈。”崔秀宁一见面就笑吟吟的,一边帮李洛脱下外衣。 李洛一把将女人揽过来,“有没有担心我?你要的礼物,我可是送到了。” 崔秀宁摇头,“我担心也是白担心。该做的我都做了。整天提心吊胆。尤其是最近运送盔甲。唉,古往今来造反的人很多啊,谁像我们这样?” “造反是技术活,胆大心细,还要三分运气。现在好了,兵快运完了,在湖广的布置也差不多了。”李洛捻起女人的一缕秀发,用发稍挠女人的耳朵,逼得女人使用了小拳头。 “什么差不多,白莲教真要反了,剑门和武关被我们占了,才叫布置的差不多。现在,最多干了一半活儿。”崔秀宁道,“走,去看儿子。” “叫爹!”李洛看到大儿子李征,顿时就要一把上前搂住。 小男人顿时警惕的连退好几步,一副“您哪位”的架势。 我去,又忘记我了。李洛真的好无奈。 “我是你爹!叫爹。”李洛张开双臂,露出洁白的八颗牙齿,灿烂的不得了。 李征低着小脑袋,慢慢退到崔秀宁的背后,用小狼一般的眼神看着李洛。 崔秀宁也很无语,“过几天就好了。” “好吧。”李洛苦笑道。 李洛回到海东,已经是腊月二十八。唐国民间因为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,所以年味很足。 从北到南十个县,都是一片祥和热闹。 各县街面上的年货,几乎被一扫而空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。 这番景象,让很多百姓感概万千。以前在元廷治下,这样的日子可是想都不敢想啊。饭都吃不饱,没到年关就到处饿死人,过的什么年。 可如今这日子,不但能吃饱穿暖,交完了赋税,一年下来还有盈余。吃不完的粮食以公道的价钱卖给官府,换了银钱,还能买些东西。用不完的,就可以放心的存于官府银行。 和以前一比,简直一个在天,一个在地。 李洛和崔秀宁在唐国百姓眼中,那就是圣人。因为圣人降世,太平盛世将启,他们才会有好日子过。 用唐国民间的话说,是赶上了好时候。 所以,临近除夕,很多百姓都在村中的道社中祈福,为君上和夫人祈福,为唐国祈福,也为自己祈福,甚至为…战争祈福。 然后,得到道士的平安符。 如今的唐国民间,道庙无处不在,日渐深入人心。村中有道社,县中有道庙。除了武庙是武士去得多,百姓去的少之外,像炎黄帝庙,太上道庙等道庙,百姓去的很多。 还有一些五大道庙之外的庙社,如神农道社,城隍道庙,土地道社等庙社,香火也很足。 不过,与中原的城隍道庙不同的是,唐国任何道社,都有祭祀仪式,也都有道士。 不光百姓,唐国君臣也要在炎黄帝宫祭祖,到太上道宫祭天,仪式更加隆重。 而华夏武士们,也络绎不绝来到忠武神宫。 可以说,唐国的文化,与元廷治下日渐胡化的汉人文化,已经不同了。 中原日渐胡化,而唐国日渐复古。 就在不久前,摄政夫人崔秀宁,根据李洛的意思,下令劝止混餐,提倡宋以前的分餐之制。 理由是:不洁。 一人染病,或恐全家皆染。 当然,唐国并没有强制百姓分餐,也没有禁止百姓混餐。但很明显的是,武士和官员们已经分餐了。 而郑思肖主导改良的理教,也慢慢的开始为人所知。尤其是对武士和官员的影响,开始出现效果。 可以说,唐国每天都在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有意识的改变着。 这使得唐国百姓的想法,和中原已经有所不同。唐国民间,好战者如过江之鲫,甚至小小年纪就渴望从军报国的孩子也比比皆是。 相比中原百姓在暴政下的麻木,唐国百姓越来越像秦汉时代的百姓。 进取心,大不相同。 唐国起兵在即已经不是秘密,百姓对战争的关注甚至不下官员。因为他们都听说了,万一唐军战败,元军一定会攻打海东,那会是什么后果呢? 所以,无论如何,也要赢! 此时的唐国,别说军中,就是广大百姓,也都沉浸在战争将到的兴奋情绪中。 到处都在为战争准备。 小小的唐国如同一张慢慢被拉开的弓,充满了一种可怕的张力。 ps:今天身体很不舒服,不说了,蟹蟹大家支持我,求票票,大家晚安。我去休息去了,挺不住了。 第(3/3)页